西尾元, 馬佳瑤 (譯者)
不平等的屍體:解剖台上,資深法醫的社會階級觀察
不平等的屍體:解剖台上,資深法醫的社會階級觀察
Share
自殺與被害的屍體 / 幸福的屍體 / ……
生前不平等,死後也有階級差異。
無法以「病死」一言蔽之的遺體,
訴說著殘酷的階級問題。
「法醫尋求的不是「案件的真相」,而是『死亡的真相』。
我們的工作就是在解剖台前和遺體面對面,傾聽他們的無聲之言。」
▍貧困之死、孤獨死、凍死、老老照顧、酒精成癮、霸凌……
▍解剖台上的遺體,絕大多數非死於凶殺,
▍而是死於不平等的階級問題。
● 都市裡,「凍死」絕不是稀奇事。
● 受解剖的遺體中,獨居者約占50%。
● 許多因債務自盡的死者,欠債金額僅五百萬日幣。
● 貧困人口的遺體占比極高。相對於富裕者外表乾淨無垢、內臟卻遍布脂肪,貧窮者長年缺乏營養,內臟乾淨得令人難以相信這些器官已經用了幾十年。
●「死亡地點」會影響遺體能否被解剖、查明死因。
獨居者在家中暑死亡;車禍後死於自家的女子,其實是因酒精成癮而喪命;因貧困而拒絕就醫,本可挽回的病症成為死因;高齡照顧者幫助失智妻子入浴,自己卻因此溺斃……
法醫的工作,是從科學角度查明「非正常死亡的真實原因」,但同時,屍體也代替了沉默的亡者發聲,如實呈現其生命軌跡與所處的階級脈絡。
執業二十年的日本資深法醫西尾元揭露其在解剖台前觀察到的社會現象,他如偵探辦案抽絲剝繭,調查死因,並從人性化的角度,探討隱藏在冰冷遺體背後,活生生的社會問題。
//
被害或自殺,以及孤獨死等,
面對這些「不平常」狀況下的死亡,是我們法醫的工作。
我們不像臨床醫師一樣救死扶傷,也不會受到患者及其家屬的感謝。
我們自知,在醫學界,自己所處的可以說是見不得光的領域。
但是,正因為在見不得光的陰暗面,
有些東西才會看得更清楚。──西尾元
一致推薦
【推薦文】死生有價 ◎林立青(作家)
【推薦文】社會角落的樣貌 ◎大師兄(《你好,我是接體員》作者)
【推薦文】讓沉默的屍體說話、找出死亡的真相,就是法醫的日常◎戴志揚(資深社會記者)
序 章|一具女性遺體之謎
第一章|貧困的屍體
在都市裡凍死絕不是什麼稀奇事。
有的人飢寒交迫,最終凍死,卻無人知曉。這就是當代正在發生的現實。
第二章|孤獨的屍體
「孤獨死」時常和酒精有極大的關聯。
究竟是因為獨居而患上酒精依賴症,還是因患有酒精依賴症而獨居呢?
第三章|衰老的屍體
老老照顧的家庭裡,高齡照顧者不僅肩負照護重責,同時也得面臨自己年年衰弱的身體。
第四章|死後的不平等
解剖率逐年上升,但是各地區之間,解剖率卻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
第五章|解剖台前
對「非正常死亡」的死者來說,法醫是為他們送行的人,是他們去往另一個世界前「最後的見證人」。
第六章|案件的屍體
解剖外因致死的屍體時,只要有任何可疑之處,都不應發放死亡診斷書。
法醫應當以正義和責任為基礎,傳達沒有謊言、不愧對任何人的「死亡真相」。
第七章|幸福的屍體
就算是一個人默默死去的獨居者,可能本人對這種終結方式並沒有不滿。相反地,在醫院中被別人照護著走向生命的終點,這個人就一定幸福嗎?
結 語|不平等的死亡
.
- 人文社科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社會議題 Social Issues
- 法醫/司法事件 Forensic/Judicial Incidents
- 文學小說 Literary Fiction
- 繁體中文 Traditional Chinese
Editorial Reviews
名人推薦
大師兄(《你好,我是接體員》作者)
林立青(作家)
戴志揚(資深社會記者)
__專文作序
李茂生(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
魚漿夫婦(人氣粉專「魚漿夫婦」版主)
蔡崇隆(紀錄片導演)
戴伸峰(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副教授)
謝孟穎(《新新聞》記者)
__一致推薦
● 大師兄(《你好,我是接體員》作者)── 有時在一件件的案子中,我們會看到一些社會角落的樣貌。但是,當這個樣貌愈來愈清楚、相似的案件愈來愈多,我不禁在想,這會不會是現今社會的縮影?是不是我們必須抬起頭去面對的問題?很感謝看了這本書,可以將這些問題帶到大家眼前。也很希望看過此書的人,可以想想這些問題。
● 林立青(作家)── 他們在生前究竟遇到什麼樣的事情?作者用冷靜的筆觸和真實的感嘆,交還給社會一個思考:如果我們真的認識死亡,會不會更願意好好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做出什麼樣的事來改變。」
● 蔡崇隆(紀錄片導演)── 自由平等一直是人類追求的夢想,尤其是在日趨文明的社會中。日本法醫作家敏銳剖析一具具掉落階級底層的屍體,直言不諱地指陳現代孤獨死的背後成因,揭露出令人難以置信的遺體真相。
● 戴志揚(資深社會記者)── 不管是面對死者還是生者,法醫的工作就是和「生命」面對面。或許,透過這本書,可以讓普世大眾真實地去關心「死亡」這件事,更讓大家重新認識解剖台上最真實的一面。
● 戴伸峰(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副教授)── 人在世有階級,人過世亦有階級。過世的階級反映在世的階級,在世的階級預測過世的階級。這不只是一本書,這是一本人生。
● 謝孟穎(《新新聞》記者)── 透過日本資深法醫西尾元的觀察,被社會遺落的貧窮者可能難以想像地被浴缸溺斃、一副骨瘦如柴的模樣被法醫看見、腐爛被蟲蛆啃咬到剩白骨,一切的不平等,都赤裸裸地在解剖台上呈現了。
.
推薦文
死生有價林立青 這位法醫用刀敘說死亡,用手上的筆剖開屍體,凝視著這個社會的階級。
我管理經營著一個稱之為「友洗」的社會企業,這個團隊會帶著街友及更生人等社會弱勢邊緣人去清理死亡現場,這之中包括清潔、拆除和搬運。不只一次我們在面對現場的「慘況」時,會驚訝於死者生存的狀況。
死亡現場的工作壓力極大,通常空氣中會有難以言喻的氣味,人腹部內的細菌會讓屍體腐化,血也會引來各種白蛆和綠頭蒼蠅。我們面對這樣的場景,會盡可能不去想背後的原因,專業的表現是專注在解決血跡、排泄物、沾有屍臭味道的衣物、紙類和家具,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分類後清運處理。
和法醫不同,我們對死者知道得愈少可能愈好。知道得多了,只會在工作時更加心神不寧,更難穩定在工作上,這是我始終不願意早到案場等待檢察官和法警相驗的原因,等待的時間冗長,問多了也只是添煩。
可是我們終究會知道一些「細節」,警察和檢察官會說,許多案件新聞會報。這一本書的價值也就在於這裡,透過一名法醫說明死亡的內容、死亡的階級,看在我這樣一個從業者的眼中,更多的是解答,好像告訴我們死亡的面貌,和死者生前到底經歷了什麼處境。
畢竟只有一種情況下,我們會需要知道死亡原因的時刻,那可能出現在伴屍案的現場,智障的孩子不知道母親已死亡,在身邊陪了近半年之久;也發現過燒炭時,全家連同寵物一起帶走,還有更多是我們稱為貧窮所造成的悲劇。這些案件通常沒有錢,當我們到的時候已經太晚,需要的不只是專業,還需要社福或者是社會善心的介入。
這些悲劇比例和書中寫的相同──異常的高。大多數有家可歸、有社會支持且和家人同住的幸福人生,是不會遇到我們,也不需要這些服務的,這些忌諱構成了我們的神祕感,也帶來誤解和獵奇心態。西尾教授以法醫的臨床經驗將死亡現場描述、剖析透澈的同時,也將死因清楚闡述,在獨居比例愈來愈高,孤獨死也愈來愈多的時代,人們更是需要知道這些死亡的真相和面貌。
他們在生前究竟遇到什麼樣的事情?只有在我們慢慢理解的過程裡面,才能避免其他悲劇發生。
這本書將死亡現場的忌諱和神祕揭開,用冷靜的筆觸和真實的感嘆,交還給社會一個思考:如果我們真的認識死亡,會不會更願意好好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做出什麼樣的事來改變。
推薦文
.節錄社會角落的樣大師兄
那天收到出版社邀請,說想讓我看看一本跟我很有關的書,我心裡不禁在想:「該不會有新的殯葬人要出書了吧?」誰知道居然是來自日本的法醫,西尾元老師所寫的這本《不平等的屍體》。
老實說一開始我還有點汗顏。身為一個之前在殯儀館工作的接體員,我們只是收到警察的通知,到某一個可能殘破不堪,可能斷水斷電,可能陰風慘慘的地方,將那些許久沒人發現,又或是根本沒人在意的無名屍,還有那些還找不到家屬的遺體送到殯儀館而已。
這之前,會有發現者通知警察,警察再看狀況打給救護車或是殯儀館。假如是殯儀館,就會有鑑識小組跟我們遺體接運的一起出發。
鑑識小組會鉅細靡遺地將現場所有照片拍下來,結束後,我們才會將遺體裝進屍袋、送往殯儀館等待驗屍。隔天會有檢察官跟法醫來驗屍,驗完要是家屬有疑慮,或是絕對必要解剖,才會由書中這位解剖的法醫出場。
所以,我跟法醫見面的次數雖然不到每週都見,但一個月還是會見個幾次。
〔…〕有一次,法醫們帶著菜鳥來實習,有一個菜逼巴居然跑去外面吐。休息時間,我看到那個跟我比較熟的老鳥在外面滑手機。
「法醫,你們那些菜鳥還好吧?」
「還好啦!我當年也是這樣的啦!」
「我滿好奇你為什麼做這個呀?好賺嗎?」
法醫看了我一下,突然跟我說:「你看那些實習的,你覺得大概有幾個會留下來?」
「應該一半吧?」
「絕對不到一半……你說說,今天解剖的遺體,你當初接的時候,在想什麼?」
我看著裡面一個不到一歲就溢奶往生的小孩,父母親在外面痛苦,爺爺奶奶不斷在自責沒有把孩子照顧好。
他們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這次的解剖,希望解剖完可以由報告告訴他們,孩子的死不是他們的錯,而是一次自然的死亡。
「很遺憾,真的是他們的疏失。我既然解剖了,就要替這個不會說話的孩子,說出真相。」
一瞬間,我有點感慨。不管是在一般治喪的過程,還是後來我在火葬場撿骨,我們都會盡量說些好話,讓家屬們不要那麼難過。而這些解剖的法醫,他們說的是實話。實話總是最傷人的。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名字:「不平等的屍體」。
其實書裡那些發生在日本的狀況,在台灣也很常見:獨居死、老老照護、精神病殺人……甚至,當我第一次到公園把一個冷死的遊民大哥帶回殯儀館「休息」,我才猛然驚覺:「原來到現在還有人真的會凍死。」
有時在一件件的案子中,我們會看到一些社會角落的樣貌。但是,當這個樣貌愈來愈清楚、相似的案件愈來愈多的時候,我不禁在想,這會不會是現今社會的縮影?是不是我們必須抬起頭去面對的問題?
很感謝看了這本書,可以將這些問題帶到大家眼前。也很希望看過此書的人,可以想想這些問題。
我想這樣,身為同樣在做人生最末端的行業者,能把這些所見所聞帶給大家,也算是一種幫往生者發聲吧!
※另有資深社會記者戴志揚精彩推薦文,詳見本書。
About the Author
作者簡介
西尾元
1962年出生於大阪府。現任兵庫醫科大學法醫學講座主任教授、法醫解剖醫。香川醫科大學醫學部本科及研究生畢業,曾任職於大阪醫科大學法醫學教室,2009年轉職到兵庫醫科大學。負責兵庫縣阪神地區共六市一町的法醫解剖工作。曾發表與猝死相關的論文,嘗試把法醫學現場的發現,應用於臨床醫學的實踐。
Product details
-
Publication
寶瓶文化
-
Author
西尾元, 馬佳瑤 (譯者)
-
Language
Traditional Chinese 繁體中文
Lexile:
-
Pages
224
-
ISBN-13
9789864063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