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
醜陋的中國人 by 柏楊
醜陋的中國人 by 柏楊
Couldn't load pickup availability
Share
◎1985年首版問世,獲選為全國最有價值和最暢銷的書
◎上海書城雜誌票選本書為「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影響中國最大的二十本書」之一
◎中國新浪網讀者票選本書為「影響中國人最大的十大書」之一
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四日,柏楊在美國愛荷華大學演講〈醜陋的中國人〉,強烈批判中國人的「髒、亂、吵」、「窩裡鬥」以及「不能團結」等,歸結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濾過性病毒,使我們子子孫孫受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癒」,我們可以想像當場的震撼程度,從稍後在留學生群中引發的討論,已經可以預知其演說內容終將引爆。
當呂嘉行的演講記錄分別刊載於香港(《百姓》,十一月十五日)、紐約(《台灣與世界》,十二月一日)、台北(《自立晚報》,十二月八日)、洛杉磯(《論壇報》,十二月十三日),「醜陋的中國人」乃擴大成為全球華人論爭的焦點。
次年八月,此篇講稿和另兩場演講的記錄(〈中國人與醬缸〉、〈人生文學與歷史〉)、一篇訪問稿(〈正視自己的醜陋面〉)及三十二篇雜文組成的「老昏病大展」結集,並收入二十篇回應文章,合成《醜陋的中國人》一書,在台北林白出版社出版,緊接著大陸版、韓文版、日文版、英文版紛紛出版,大約十年之間風波不斷,海峽兩岸都出有評論專書。
柏楊愛深責切,他說:「中國人,是一個迷失在濃厚醬缸裡的族群,需要警醒」。是的,「醜陋的中國人」是二十世紀末葉知識分子在沉痛的反省之後,向自己民族所擊出的一記警鐘。

Editorial Reviews
About the Author
關於作者:柏楊
柏楊(1920年3月7日-2008年4月29日),本名郭定生,曾用名郭立邦、郭衣洞,另有筆名鄧克保與柏楊。生於河南省開封縣,籍貫為河南省輝縣,是著名的中華民國作家、思想家與人權倡議者。
柏楊以批判性散文《醜陋的中國人》聞名,該作品在全球華人社會引發廣泛討論。他提出「醬缸文化」的概念,深刻剖析集體行為對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壓制。他的作品始終聚焦於人性尊嚴與自由的重要性。
文學生涯
柏楊的文學創作涵蓋多個領域,包括:
- 小說創作:早期作品如《蝗蟲東南飛》與《異域》因其深刻的敘事與社會批判而備受關注。
- 散文評論:1960年代起,他以專欄《夢土小語》發表尖銳的政治與社會評論,其文風常被比作魯迅。
- 歷史著作:在白色恐怖時期服刑期間,他完成了《中國歷史年表》等重要歷史文本,後來更完成了72卷本的《柏楊版資治通鑑》。
人權倡議
柏楊的人權理念深受其個人經歷影響。在台灣威權統治時期,他因「大力水手事件」被控政治罪名入獄近十年。在獄中,他忍受惡劣環境,但仍持續進行創作。
出獄後,柏楊成為民主與人權的積極倡導者。他創立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並擔任會長,同時推動人權教育,參與綠島人權紀念園區等相關計畫。
影響與遺產
柏楊的影響力不僅限於文學,其作品挑戰社會規範,啟發了對文化改革與人權的深入討論。他曾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並獲得多項殊榮。
2008年4月29日,柏楊辭世,享年89歲。他留下了豐富的文學遺產,其思想與作品至今仍啟發著世人對自由、尊嚴與人性的思考。
Product details
-
Publication
遠流
-
Genre
政治評論
-
Author
柏楊
-
Language
Traditional Chinese 繁體中文
Lexile:
-
Pages
-
ISBN-13
978957326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