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product information
NaN of -Infinity

Timothy Snyder, 劉維人(譯者)

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

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

Regular price $18.99 USD
Regular price $19.99 USD Sale price $18.99 USD
Sale Sold out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More payment options
《紐約時報》蟬聯暢銷榜冠軍、《華盛頓郵報》選書
AMAZON超過2000則讀者踴躍留言,佳評如潮!


  提摩希‧史奈德(《黑土》作者、知名歷史學家):捨棄事實就是捨棄自由。現實世界並沒有「成人」。我們得自己收拾殘局。自20世紀提煉出的20則歷史教訓!不分階級、行業、領域,永久受用!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二十個教訓的共同指向,是如何建立公民精神以及一個不讓政客或媒體操弄的公民社會,提防黨國體制竊取民主憲政賦予人民的權利與自由,不讓政客將國家占為己有的民主防衛機制。

  許家豪(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史奈德教授提醒我們,我們不應該因為習慣了民主生活,就開始卸下心中的防禦,開始遺忘歷史的教訓。相反地,我們應該時時警醒,監督政治領袖的言行,警戒政府或民意機關是否任意擴權。

  歷史告訴我們:社會會崩毀、民主會衰頹、道德可能破滅。
  我們太容易誤信、盲從、崇拜,即便是平常百姓,也會有成為大屠殺兇手的一天。
  當魯莽粗率右目光短淺的勢力當道之時,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一切?
  這時代理性盡失,冷靜溝通不敵動之以激情,踏實政策不敵空洞響亮的口號,和真相相比,虛假而煽情的偽新聞竟然更使人信服。

  當價值急速崩解,更令人顫慄的是鄉勇式正義當道,民眾激動吶喊的背後不是對自由與平等更深刻的追求,而是對強權與獨裁急速升溫的崇拜。

  這個世界怎麼了?
  當危急世代的警鐘敲響,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集權獨裁的暴政與強人,難道要再次統治世界了?
  我們的未來,難道注定充斥殘忍與暴力嗎?

  提摩希‧史奈德以回顧、洞悉歷史的重要轉捩點,凝縮20堂課,在極度簡練的篇幅中,教我們了解如何因應現況、共創未來。更重要的是從時間的積累中發掘貫通其中的關鍵,在事情未發之時,憑依過去的經驗嗅到警訊,避免重蹈覆轍。

  如果你了解歷史,就會知道強權之下無自由;如果你回顧過去,就會知道高牆之後無沃土;如果能冷靜思考,就會明白明星式的崇拜不過是曇花一現,當激情退去、神話不再,徒留的是蕭條的大街與消極的未來。

  這是狂暴、紊亂的時代,是強人當道、空話與謊言漫天飛、價值觀扭曲,人人以自我利益為最大化,枉顧公眾需求與平等自由的年代。

  每件事都發生得很快,消逝得更快,而在這過於匆促、虛假多過真實的一個個瞬間,如何抉擇、判斷、掌握真實的樣貌和站穩應有的立場,是我們亟待面對的迫切問題。

.

目錄

推薦序1 一本實用的民主防衛教戰手冊 葉浩
推薦序2 提供給民主社會抵抗暴政的指南 許家豪

序 歷史與暴政
第一課 切莫盲從權威
第二課 捍衛制度
第三課 小心一黨專政
第四課 為世界的面貌負責
第五課 勿忘專業倫理
第六課 小心那些準軍事組織
第七課 若你是軍警人員,請時時反思
第八課 勇於挺身而出
第九課 珍惜我們的語言
第十課 相信事實
第十一課 當個追求真相的調查者
第十二課 望進你我的眼,彼此閒話家常
第十三課 親身實踐政治
第十四課 維護私人生活
第十五課 為好事盡一分力
第十六課 學取他國經驗
第十七課 注意危險的政治用語
第十八課 在難以想像的事發生時保持冷靜
第十九課 當個愛國者
第二十課 盡你所能保持勇氣

結 語 歷史與自由
.
View full details

Editorial Reviews

好評推薦

  專文推薦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各界共同推薦

  李惠仁(《不能戳的秘密》、《并:控制》導演)

  黃益中(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國際媒體一致肯定  針對川普而發,最強而有力的宣言!──《新政治家雜誌》(New Statesman)

  在這短短幾百頁裡,你可以知悉上個世紀中最重要的事件,和那些我們顯然忘卻的關鍵重點……你再也找不到比這本書更有智慧的指南了。──《觀察家報》(Observer)

  這本輕薄短小的書的重要性,只比一本口袋憲法大全低一點點……這是一部奠基於歷史的作品,卻充滿了符合現世的緊迫危機感。──《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史奈德以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德國歷史為基底,寫下了如何預防,或至少預防我們生命和思想受迫害的方法。──《華盛頓郵報》

  循著鄂蘭、米沃什、哈維爾的道路,史奈德寫了一則關於我們的權利與自由如何自這年代倖存的宣言……本書份量之輕、易於閱讀,是可以快讀慢思,造成影響力之書。──《前景雜誌》(Prospect)

  充滿迫切感、憤慨……本書緩解了一些我們的川普焦慮症。──《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我們正往法西斯主義全速發展。這位美國作家對我們自身處境不抱絲毫幻夢。──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史奈德無疑是位地位卓越的權威學者……如果有更多人在閱讀新聞媒體報導時能遵循他的忠告,避免被捲入網路人造「醜聞」,懂得交友無國界,並謹守職業道德,那麼這世界肯定會變得更好。」──《泰晤士報》(The Times)

.

推薦序

一本實用的民主防衛教戰手冊

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葉浩

  本書起源於作者史奈德(Timothy Snyder)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幾天的一則臉書貼文。該文劈頭就說,美國人並不一定比那些曾經輸給了法西斯、納粹、共產主義的歐洲人聰明到哪裡去,但我們能從他們的經驗當中學到一些教訓,然後開始條列式地提醒人們:切勿過於聽從政府命令、應當守護民主的各種制度、別忘專業倫理、小心政治人物的特定語詞、料想不到的事發生時要保持冷靜、善待我們的語言、懂得挺身而出、相信真相、主動查證;多讓身體也參與政治、上上街頭遊行……等等。

  這一則署名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的臉書貼文,隨後在網路上瘋狂轉發,幾天之內分享次數破萬,引起媒體關注和討論。雖然不少人認為這不過是一則無法接受川普勝選的臉書崩潰文,但作者愈戰愈勇,接下來的幾個月更是振筆疾書,將臉書上列舉的二十個提醒擴充成這本書,共二十章,每一章講述一個值得記取的歷史教訓。

  不意外,《暴政》一書出版之後,再次引起大眾與學界不少討論,媒體上的書評褒貶不一,也不乏同行的專家指出,該書缺乏系統,二十個教訓之間的邏輯關聯不知為何,個別指出的教訓本身也缺少足夠的論證或解釋;更甚者,文中關於善待語言,多跟人聊天並保持眼神接觸之類的提醒,實在不知道與暴政或極權主義有何關聯,且如果真的想對極權主義的根源或本質有更深的理解,不如讀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或以撒‧柏林(Isaiah Berlin)等政治思想家的著作。

  筆者並不否認上述的評論,本書的確沒有提出任何系統性的理論,行文也沒有嚴謹的邏輯論證。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二十個教訓的背後沒有一個關於獨裁專制的系統性理解。關鍵在於作者的書寫意圖,亦即如何避免美國走向德國威瑪共和的後塵,或更直接地說,如何不讓川普成為下一個希特勒。是故,威瑪共和如何在希特勒崛起之後從民主走向獨裁,是貫穿本書的主要敘事。

  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日,納粹黨領袖希特勒在其他右翼政黨的幫助之下,取得了德國總理職位,並要求國會改選。雖然納粹黨當時是國會第一大黨,但所占席次才三十四%,而左翼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和德國共產黨分別占有二十%和十七%,希望國會通過《授權法》讓總理得以不需通過議會立法程序,直接以命令取代法律的希特勒,必須在改選當中大勝,或至少壓制住快速壯大中的共產黨才行。

  改選前一週(二月二十七日)發生的國會大樓大火,讓希特勒藉機將矛頭指向共產黨,並於隔天促使總統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簽署了《國會縱火法令》,取消了多項威瑪憲法賦予人民的基本權利與自由。這份緊急命令,成了希特勒對付政敵的工具,不但讓納粹政權在選前逮捕了共產黨領袖且限制其黨員參加選舉,也讓《授權法》在選後得以通過,甚至在該法案通過後一個月取締了其他政黨,確立了一黨專制。同年年底,國會再次改選,納粹黨取得了所有席次,威瑪共和正式告終。

  本書多處提及了希特勒的崛起過程,第十八章更是對於上述國會縱火案有詳細的描述,並以鄂蘭寫於縱火案事件後的這一句話做為結語:「我不再認為有誰可以當個局外人!」

  川普的美國與希特勒的德國在多大程度上能做類比,猶待歷史驗證。明確的是,本書是鄂蘭這一句話的長篇注腳。史奈德不僅憂心美國民主即將步入威瑪共和德國的後塵,也認為身處當前民主危機中的美國人,沒有誰是局外人,包括身為歷史學家的他自己。

  同樣無疑的是,這也延續了英國歷史學家例如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賈德(Tony Judt)及其好友艾許(Timothy Garton Ash)等人所展現的公共知識份子典範。史奈德本人在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受業於艾許,也曾與賈德合著。臉書貼文是他介入現實政治的一種方式,本書的出版也是一種政治行動—且實踐了本書當中提出的多個教訓,包括(在川普當選之後的)沉著冷靜、勇於挺身而出,願意為世界的樣貌負責,不把歷史研究者必須對史料與證據秉持客觀中立原則的專業倫理,誤用到現實生活中,在面對政治的不公不義時也認為自己必須保持中立,結果成了袖手旁觀的藉口。

  順此,我們也多了一個理解本書的角度。根據鄂蘭關於極權主義的研究,其溫床乃是現代社會當中機械式日常生活帶來的疏離感,讓人們對政治冷漠,也因此少了共同守護的理想或高於個人利益之外的價值追求。於是,充滿權力慾的政客得以趁虛而入,例如以恢復民族光榮的口號當作國家政策,以服從法律和效忠黨國來填補道德的真空,最後迎來的結果是政府的公權力滲透進入人民生活的「所有」(total)領域,亦即「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

  史奈德沒有直接論述這樣的溫床,但本書第十四章援引了鄂蘭關於公私領域的劃分,呼籲人們建立一個不讓公權力滲透的私領域,正是為了避免上述情況,而看似與對抗暴政無關的眼神接觸、多參加公益團體等提醒,不外就是為了鞏固這樣的私領域,以及一個相對於政府組織的公民社會。

  綜上所述,《暴政》一書二十個教訓的共同指向,是如何建立公民精神以及一個不讓政客或媒體操弄的公民社會,提防黨國體制竊取民主憲政賦予人民的權利與自由,不讓政客將國家占為己有的民主防衛機制。

  不管是其他理論多麼精緻細膩的學術專書,都取代不了這樣一本實用的教戰手冊!

提供給民主社會抵抗暴政的指南

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許家豪

  當我看到可以為所欲為的權力與能力被授與任何形式的權威,無論(這個權威)被稱為人民或是君主、民主政體或貴族政體,無論它是在君主國或共和國中運作,我要說:專制的種籽就在那裡,而我寧選擇活在不同的律法之下──托克維爾,《民主在美國》

  在讀者面前的這本小書是作者史奈德教授在二○一七年的著作。史奈德教授目前擔任耶魯大學歷史學系Richard C. Levin講座教授,他同時也是維也納人文科學學院院士以及美國大屠殺紀念館「良知委員會」的委員。史奈德教授專精二十世紀中歐及東歐史,而他的研究領域也成為他撰寫公共論述的主要啟發。

  《暴政》這本小書並不是鉅細靡遺的歷史考掘,而更像是寫給民主社會公民的抵禦暴政指南。對史奈德教授來說,歷史並不只是埋藏於文獻史料中的過去,也是我們正在生活於其中的當下以及對於未來的指引。換句話說,人類過去的政治生活往往可以提供我們對於當下甚至未來政治實踐的反思。在這本書中,史奈德教授預設的讀者是生活在民主社會之中的公民。對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的人們來說,納粹崛起、掌握政權,進而發動世界大戰以及種族屠殺的這段歷史已經遙遠,記憶早已不復清晰。在那些民主的樂觀論者看來,暴政早已走入歷史灰燼,永久絕跡,自由民主成為今天的普世價值。然而,從歷史學家的眼光來看,這樣的觀點不僅過於自大自滿,更忽略了在歷史中民主與暴政相生的事實。

  早在一八三五年,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queville)在到美國考察這個當時年輕的民主國家後,出版了《民主在美國》(Democracy in America)一書。在書中,他便已觀察到民主政體並不能免於暴政的威脅,甚至本身即可能成為暴政的溫床。托克維爾觀察到,在民主社會中,雖然人人都是平等的,但若是每個人都只關注自己的私利而不關心公共生活、只在意自己的小確幸而不願參與公共事務,將導致人人都勢單力薄,甚至開始不假思考地盲從社會公眾的多數意見—無論這些「民意」是否合理或是否侵害了憲法所保障的基本權利。托克維爾稱這種民主社會中可能出現的暴政形式為「民主式的暴政」(democratic despotism)或「多數暴政」(tyranny of majority)。他認為要對抗這種暴政,身為公民,我們必須時時對於任何暴政的種籽保持警醒,我們必須透過關注公共生活、與他人對話、參與公民結社並適時挺身而出,為自己的自由奮戰。

  然而,歷史事實證明,人們並未從托克維爾的洞見中學習到這寶貴的一課,而是在數百萬人無辜的犧牲後,才終於醒悟。在二戰前的歐洲—特別是德國—我們見證到了極權政體如何在民主社會中利用群眾的支持攫取一切政治權力,最終導致了慘無人道的大規模種族滅絕。在《暴政》這本書中,史奈德教授運用他的專業,信手拈來許許多多的歷史事實,告誡我們前人曾經犯下的過錯,並且一項一項地提點我們應如何預防再度犯下一樣的錯誤。

  不可諱言,史奈德教授寫這本書的動機是出於對於美國民主制度的擔憂,他的行文之中也頻繁的以二○一六年上任的美國總統川普的言行為例,指出像川普這樣的領袖,挾著民意支持、使用浮誇的政治語言、在國家內部將少數族裔妖魔化、不斷攻擊自己不喜的媒體為「假新聞」,並且數度試圖超越憲政規範的政治強人,極有可能就是美國民主制度開始崩壞的跡象。然而正因為如此,史奈德教授正好就是他這門民主課最好的表率。他振筆直書,正是希望鼓舞人們,切莫在這樣的時代反而對於政治冷感退卻,如同他在本書中簡短卻極具力量的第二十課所說:「如果沒有人願意為了捍衛自由而死,所有人都將死於暴政。」

  回顧臺灣,這本書的出版也是適逢其時,在我們之中,許多人似乎開始對於公共事務感到冷感甚至反感、似乎對於民主體制喪失了信心;有些人開始懷念,甚至全心擁戴威權體制、開始滿足於政府偶爾施捨的小確幸、開始相信除了投票之外,政治與自己無關。史奈德教授提醒我們,我們不應該因為習慣了民主生活,就開始卸下心中的防禦,開始遺忘歷史的教訓。相反地,我們應該時時警醒,監督政治領袖的言行,警戒政府或民意機關是否任意擴權。

  美國開國元勛麥迪遜(James Madison)在《聯邦黨人文集》(The Federalist Papers)第五十一篇中曾說:「若每個人都是天使,政府也不再是必要的了。若由天使們來統治人們,那麼任何對於政府的內部或外部監督其實都是多餘的。」然而正因為沒有人是天使,我們需要透過制度來制衡權力,需要透過公民的參與來監督權力的濫用。

  民主社會不需要聖君賢相,不需要永遠不會犯錯的英明偉大領導人,民主社會真正需要的,是對於手中握有權力的人永遠保持懷疑,嫻熟史奈德教授這二十門寶貴課程,並且隨時有勇氣站出來捍衛自己自由的偉大公民。

序歷史與暴政

  歷史不會重複,但它為我們燃起提點的明光。當我們的開國元勛們在論辯憲法內容時,他們從歷史中尋求提示。由於憂心他們擘畫的民主共和國可能會頹亡,他們反思了過去民主與共和政體淪為寡頭政治與帝制的過程。

  正如他們所知,亞里斯多德認為社會上的不平等會造成政治不安定,柏拉圖則相信政客會踩著言論自由的階梯、煽動民意,登上領導大位,把自己打造成僭主(tyrants)。為了避免國家沉淪為柏拉圖所說的僭主政體(tyranny),開國元勛們因此建立了一套以法律為基礎的民主共和體制,系統中包含種種權力制衡機制(checks and balances)。他們刻意提防,避免單一個人或單一團體獨攬大權或統治者歪曲法律為己所用。美國在建國之後的許多政治爭辯都涉及了其社會中的暴政(tyranny)問題,例如廢奴問題、女權爭議即是。

  美國政治的悠久傳統之一,正是當我們的政治秩序陷入危機時,人們就會回溯歷史。如果我們擔憂當下的體制可能受到暴政的威脅,就可以依循開國元勛的腳步,反思其他民主與共和國的歷史,從中尋求指引。對如今的我們來說,追溯歷史汲取教訓有其方便之處,那便是與遠古的希臘羅馬先人相比,我們擁有許多晚近的相關事例可供學習;困擾我們的,則是現代民主的歷史也和過去一樣充滿著失敗與傾頹的事例。

  打從北美殖民地脫離開國元勛眼中的英國王室「暴政」(tyrannical)宣布獨立,歐洲先後經歷了三次重要的民主時刻,分別是: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落幕,最後則是一九八九年共產政權瓦解。在這些關鍵時刻建立的民主體制中,有許多以失敗告終,且其中某些重要的部分與我們當下的狀況甚為相像。

  歷史可以讓我們熟悉當下的脈絡發展,也可以就相似的情境提出警告。在十九世紀末的情況與二十世紀末相仿,全球貿易的發展讓人們對進步抱持期待。而二十世紀初的處境與二十一世紀初相似,這些對進步的期待受到群眾政治新發展的挑戰,因為某些政黨與政治領袖聲稱自己直接代表大眾民意。在一九二○至一九三○年代歐洲的民主崩潰,陷入了右翼極權與法西斯統治。一九二二年建立的共產蘇聯,則在一九四○年代將其政治模式擴展到東歐。二十世紀的歐洲歷史,讓我們看見了社會會崩毀、民主能衰頹、道德可能破滅,而平常百姓可能會有持槍站在殺人坑之上的一天。正由於有這些歷史的積累,今天的我們才能從中理解此般結果的成因。

  法西斯主義與共產主義都是對全球化造成如下問題的反動:全球化造成的不平等與無助感如此真實而普遍地呈現在人們眼前,而民主政治卻無能處理這問題。法西斯以集體意志之名拒斥理性,否認客觀事實而喜好領導者們所編織的,將權力還於人民的光榮神話。他們讓全球化的問題浮出檯面,聲稱當時社會的諸多複雜困境皆因全球化對國家不利的陰謀而起。法西斯主義因此成功引領歐洲潮流長達十至二十年,日後其遺留的完整思想遺緒,更隨歷史的腳步日復一日竄長茁壯。共產主義位居要位的時間比法西斯更久,在蘇聯引領潮流近七十年,在東歐則有超過四十年的歷史。共產主義者相信歷史有固定的規律,會引領社會航向固定的未來,故認為須由一群有紀律的政黨菁英引領社會航向既定的方向。

  也許我們會傾向於相信,坐擁民主能自動讓國家免於上述威脅,但這是個常見的誤解。事實上,開國元勛的例子讓我們了解到,必須檢視歷史、理解暴政的發生根源,才能找出真正的因應之道。現今的美國人民並不比二十世紀曾目睹法西斯、納粹、共產主義摧毀民主的過程的歐洲人更有智慧。我們的唯一優勢是得以從他們的經驗中學習,而現在正是反思歷史教訓的好時機。這本書呈現給各位的和我們現今情勢息息相關,是自二十世紀提煉出的二十則歷史教訓。

  許家豪(中山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About the Author

作者簡介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東歐史,畢業於牛津大學,曾在巴黎、維也納和哈佛大學擔任過研究員。曾獲漢娜‧鄂蘭獎章、萊比錫書展大獎、美國藝術文學院文學獎項,文章評論散見全美各大媒體、報章雜誌專欄。撰有多部備受稱譽的史學著作,包括《血色之地: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歐洲》、《黑土:大屠殺為何發生?生態恐慌、國家毀滅的歷史警訊》、The Road to Unfreedom: Russia, Europe, America(即將出版)等。同時也是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外交關係理事會暨良知委員會的成員、維也納人類科學研究中心的常駐研究員。

審訂者簡介

許家豪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博士,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研究專長:政治理論、中國政治思想、國際關係理論、社會科學方法。

譯者簡介

劉維人

  自由譯者,不專業的冷知識宅宅。喜歡英美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桌遊、酒。譯有《超級英雄是這樣煉成的》、《世界上最完美的物件》、《被誤讀的哲學家》、《反民主》、《品味這件事》等。

NaN of -Infinity
Reviews
Be the first to write a review
Click to review:
How do you like this item?
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
Name*
Email
Feedback*
Write 50 more characters and upload 1 more photos review for 15% OFF discount
(Accepts .gif, .jpg, .png and 5MB limit)
No reviews yet, lead the way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精選書評 | Featured Book Reviews
Recent
Apr 2, 2025
樹洞
[我所看見的未來]是一部別具特色的漫畫書,融合了夢境解析與預言元素。作者以理性角度審視自身的夢境經歷,細緻比對現實情況,沒有過度渲染或誇大其詞,讓人讀來倍感真誠。書中還收錄了作者創作的漫畫故事,內容豐富,讀來輕鬆有趣。對預言學有興趣的讀者,即使對這本書的背景毫無了解,也能從中找到樂趣。
Review Image
Mar 21, 2025
C
Carolyn
This book offers a deep dive into the art of picture book illustration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21 influential illustrators. Leonard Marcus explores their childhoods, inspirations, creative choices, and the lasting impact of their work on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reviewer, a librarian who admits to being a "dodo bird" when it comes to artwork, finds the book enlightening, providing a greater appreciation for illustration techniques and storytelling. Each interview reveals unique artistic influences, from Vera Williams’ Bauhaus-inspired use of color and light to Maurice Sendak’s bold departure from the sentimental Victorian past. Mo Willems, inspired by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humor and failure in storytelling. The book compares illustrators to different flavors of Ben & Jerry’s ice cream, capturing their distinct styles and personalities. Marcus’ well-researched interviews feature engaging, unexpected answers and strong chapter-ending quotes. The book also sparks ideas for school and online educators, offering creative ways to engage students with literature. Educators, whether in classrooms or virtual spaces, can draw inspiration from activities like Lois Ehlert’s milk carton aquariums and Tana Hoban’s photography project, which helped children see their surroundings in a new way. While not for casual readers, this book is essential for librarians, teachers, and online literature educators, transforming "dodo brains" into an "electrically charged force field" of inspiration. Each interview reveals unique artistic influences, from Vera Williams’ Bauhaus-inspired use of color and light to Maurice Sendak’s push beyond the sentimental Victorian past. Mo Willems, inspired by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emphasizes that "failure is funny" in storytelling. The book compares illustrators to different flavors of Ben & Jerry’s ice cream, capturing their distinct styles and personalities. Marcus’ well-researched interviews feature engaging, unexpected answers and strong chapter-ending quotes. The book also sparks ideas for school activities, like Lois Ehlert’s milk carton aquariums and Tana Hoban’s photography project that helped children see their surroundings anew. While not for casual readers, this book is a must-read for librarians and educators passionate about picture books, turning "dodo brains" into an "electrically charged force field" of inspiration.
Review Image
Feb 27, 2025
A
Angela
This Must Be the Place (Vintage Contemporaries) by Maggie O'Farrell Some books unfold in a way that feels like memory—fragmented, nonlinear, sometimes unclear but always rich with feeling. This Must Be The Place is one of those books. At the center is Daniel Sullivan, a man who is both deeply intelligent and deeply flawed. A linguist who struggles with communication, a father haunted by his absence, a husband trying to hold on to something fragile. His life moves across continents—New York, Ireland, England, California—each place carrying a piece of his past and the weight of his choices. Claudette, his wife, is a former actress who has disappeared from the public eye, retreating into a quiet life in rural Ireland. Their love is tender but complicated, shaped as much by what they don’t say as by what they do. The novel jumps through time and perspectives, showing how relationships shift, how people drift in and out of each other’s lives, and how the past never really stays in the past. Reading this book felt like sifting through someone’s memories—sometimes clear, sometimes hazy, but always carrying an emotional weight. It’s not a straightforward story, and I found myself flipping back at times, reorienting myself in its shifting timelines. But rather than being frustrating, it felt natural, like the way we recall our own lives in moments rather than in order. What I regret about reading this book is that I rushed through certain chapters, eager to see how it all fit together. In doing so, I may have missed some of the quieter moments, the ones that reveal more upon a slower, more careful reading. It’s a book that deserves patience—one I might return to, not to chase the plot, but to sit with its characters, to notice what I overlooked the first time. It’s a novel about love, regret, and the way people remain with us, even when they’re no longer there. Some parts hit unexpectedly hard. Others made me pause and sit with the weight of them. It’s not a book that rushes to explain itself, but one that allows you to linger in its world, to connect the pieces at your own pace. If you like stories that feel layered and lived-in, this one stays with you.
Review Image1/3
Feb 27, 2025
大雄
我不是專業食評家,但我是個離開香港後,依然靠味覺記憶撐下去的人。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只是一本寫食物的書,而是一道回家的路。 香港奶茶的醇厚、海南雞飯的滑嫩、一盅兩件的點心香氣……這些我熟悉的味道,早已成為回憶裡最柔軟的角落。而福建麵,更是我每次想家的時候,腦海裡第一個浮現的味道——濃濃的蝦湯,吸滿湯汁的麵條,還有那一口吞下去時的滿足感。 現在,身在海外,這些味道已經不是每天觸手可及的幸福,而是一種遙不可及的鄉愁。這本書就像一封寫給遊子的情書,一頁一頁翻過去,都是熟悉的氣味和記憶。我彷彿聽見街邊檔口師傅熟練的吆喝,感受到茶餐廳裡熱氣騰騰的喧囂,甚至聞到那碗福建麵剛端上桌時的香氣。 這不只是一本關於食物的書,而是一場記憶的盛宴,讓人邊讀邊懷念,甚至忍不住想立刻動手煮一碗福建麵,彷彿這樣就能離家近一點。如果你也曾為了一口家鄉味而輾轉難眠,那麼這本書,你一定要讀。
Feb 18, 2025
AB
Amanda Bok
《野鄰居 – 香港兩棲》|讓孩子認識香港的野生動物 身為住在美國的香港媽媽,我一直想讓孩子了解家鄉的自然生態。但他們對香港的印象只有高樓大廈,完全不知道那裡也有豐富的野生動物,直到我們讀了 《野鄰居 – 香港兩棲》! 這本中英雙語繪本介紹了24 種香港的青蛙和蠑螈,有精美插畫和有趣的小知識,讓孩子邊學中文邊認識這些可愛的「野鄰居」。 孩子們發現,原來香港有會爬樹的小棕樹蛙,還有像迷你恐龍的香港瘰螈,真的很驚喜!這本書不只帶來知識,也讓我們更珍惜香港的大自然。 如果你也想讓孩子更認識香港,不只是點心和迪士尼,而是真正的本土野生動物。
Feb 12, 2025
送給我的婆婆
喺閱讀陳靜宜嘅《我說福建麵,你說蝦麵》之後,我不禁回想起童年嘅美好回憶。每逢放學,原籍福建的婆婆總會準備熱騰騰嘅福建麵,嗰股熟悉嘅香味,好似時光倒流咁,令我又重新感受到當時嘅溫暖同幸福。 呢本書唔單止係講述福建麵同蝦麵嘅歷史同文化,佢深入探討咗馬來西亞獨特嘅飲食文化,尤其係呢兩種麵嘅起源同演變。對我嚟講,好像係一段旅程,帶領我穿越咗過去,重新認識自己嘅家鄉味。 陳靜宜以細膩又生動嘅筆觸,描寫咗馬來西亞多元文化嘅飲食特色,仲透過比較台灣同周邊國家嘅相似食物,讓我更加深刻咁理解咗唔同地區嘅美食風味。 雖然我婆婆而家已經唔喺度, 但係透過閱讀完呢本書,我不單止重溫咗婆婆嘅味道,更加對馬來西亞嘅飲食文化有咗更深入嘅認識。每一口福建麵同蝦麵,唔單止係滋味,更係背後嘅故事同情感,呢本書帶俾我嘅係親切的回憶。
Feb 7, 2025
惠銘
我從來不知道,比爾・蓋茲的童年故事竟然這麼有趣又有共鳴。這本自傳完全聚焦在他的早年人生,從小男孩到少年程式狂熱者,讓我看見一個截然不同的蓋茲。他不是一開始就注定成功,而是一點一滴靠著對編程的熱愛和不服輸的個性,走到今天。 我最喜歡的一幕是蓋茲十三歲時第一次接觸電腦。他形容寫程式像解謎,讓他的大腦無時無刻都在轉動,甚至為了能多用一點電腦,他半夜偷偷溜出家門,錯過最後一班公車也毫不在意,直接走路回家。這種對編程的執著,真的讓人佩服。 還有很多場景特別生動,像是他和外婆玩牌,每次都輸卻從不放棄,或者在學校裝作隨意,其實回家拼命讀書,努力維持「輕鬆學霸」的形象。這些細節讓我覺得,比爾・蓋茲真的很「人性化」,不是我們想像中冷酷的科技大佬。 讀完這本書,我終於明白,家人、老師、同學在他成長過程中的影響有多深遠。也正因如此,他才有勇氣在不到二十歲時創業,開啟屬於自己的時代,並最終改變了整個世界。
Feb 5, 2025
E
Ellen
had no idea Marguerite de la Rocque’s story was real—a noblewoman abandoned on an island in 16th-century New France. The writing pulled me in immediately, with vivid descriptions and a heroine fighting for survival and independence. This isn’t a fairytale. It’s a harsh, historically accurate look at life for women in the 1500s—where superstition and religion ruled, and even noblewomen had little power. The depiction of the New World feels raw and wild, adding to the intensity. Perfect for fans of historical fiction, especially those who loved The Marriage Portrait or Barkskins for their focus on survival and early colonization.
Feb 5, 2025
S
Sara
Isola is a beautifully crafted tale based on the true story of Marguerite de la Rocque. Set in the 16th century, it follows Marguerite, a noblewoman orphaned as a child and placed under the care of the cruel Roberval. He squanders her inheritance and forces her on an expedition to New France, where her forbidden love leads to abandonment on a desolate island with little hope of survival. Goodman’s lyrical writing vividly captures the island’s harshness and Marguerite’s transformation from a sheltered noblewoman to a fierce survivor. The story is both heartbreaking and inspiring, balancing themes of loss, resilience, and strength in the face of overwhelming odds. Fans of historical fiction will find Isola a powerful and haunting tale of survival and self-discovery.
Feb 5, 2025
J
Jodi
Isola is a gripping and emotionally charged novel that immerses readers in the raw beauty and brutality of survival. Allegra Goodman masterfully brings to life the tragic yet empowering story of Marguerite de la Rocque, a young woman cast away on a desolate island in the 16th century. The story follows Marguerite, a noblewoman thrust into a harsh reality when her guardian, Roberval, gambles away her inheritance and drags her on a dangerous expedition to New France. What begins as a tale of loss and betrayal transforms into an intense fight for survival after Marguerite’s love affair with Roberval’s secretary is discovered. Marguerite and her loyal servant, Damienne, are abandoned on a rocky island with minimal supplies and forced to battle hunger, freezing weather, and despair. Goodman’s writing is both lyrical and haunting, capturing the stark contrast between Marguerite’s former life of privilege and the unrelenting wilderness she must now end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guerite and Damienne is tender and complex, offering a glimpse of love and resilience amid overwhelming hardship. The survival scenes are particularly powerful—each moment brimming with tension, grief, and fleeting hope. What sets Isola apart is its foundation in historical events. Knowing that Marguerite de la Rocque’s story is inspired by true history makes her journey even more poignant. Goodman breathes new life into this nearly forgotten figure, turning Marguerite into a symbol of defiance, strength, and rebirth. Fans of historical fiction and survival stories will find Isola utterly captivating. It’s a novel about survival in its most literal sense, but also about finding one’s faith, identity, and inner strength when everything else is stripped away. This beautifully written tale will linger in your mind long after you turn the last page. Highly recommended!
Jan 8, 2025
CC
Cheryl Chen
I’m not someone who collects books—I usually pass them along. But this one is staying with me. I know I’ll read it again because each time, it will reveal something new about myself. As someone with sisters, the relationships in this story stirred deep emotions and brought back so many memories. This isn’t just a book I enjoyed—it’s one I’ll treasure, along with the beautifully brought-to-life characters who now feel like old friends.
Jan 8, 2025
C
Charlotte
When I first picked up March by Geraldine Brooks, I wasn’t sure what to expect. Like many, I grew up loving Little Women, but I never gave much thought to Mr. March’s life away from home. Brooks changed that for me. The story dives into what Robert March experienced during the Civil War, a time when he left his wife and four daughters behind to serve as a Union chaplain. Through his eyes, we see the brutal realities of war, the weight of his ideals, and the constant tug-of-war between his duty to his country and his family. What struck me most was how Brooks captured his humanity—his flaws, his hopes, and his heartbreak. She doesn’t sugarcoat the sacrifices or shy away from the complexities of his choices. By the end, I felt like I truly understood what it means to carry the burden of both love and duty. This book is more than a companion to Little Women—it’s a powerful, stand-alone story that lingers long after you’ve turned the last page.
Jan 8, 2025
BO
Barbara O’Connor
I think the Pulitzer committee made a wise choice.
Jan 8, 2025
TW
The Winds
A Compelling Biography of a Billionaire Dissident Mark Clifford’s account of Jimmy Lai’s extraordinary life offers more than just the story of a man—it’s also a vivid exploration of Hong Kong’s history and struggles. From Lai’s arrival in the 1960s as a 12-year-old refugee from mainland China, working in a clothing factory, to his current status as Hong Kong’s most prominent political prisoner, the book captures a journey marked by resilience, faith, and an unyielding fight for freedom. As Western media often overlooks Hong Kong’s plight, this book is essential reading. Pick up a copy, and share it widely to shed light on a story that deserves greater attention.
Dec 29, 2024
C
Claire
讀完《力》,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這本書不只是講述暴力,而是透過角色的經歷,探討暴力如何影響人性,以及人們如何找到力量與希望。 周郁芬的故事特別觸動我。她逃離不幸婚姻,卻因此傷害了孩子,讓我不禁思考自由與責任的平衡。還有洪安安,渴望父親認同卻深陷家庭暴力陰影,那種矛盾感讓人心疼。 故事背景橫跨政界、黑幫、學院和家庭,看似複雜,卻環環相扣。作者寫得真實,讓我感受到暴力不僅是外在行為,也是一種內在掙扎。然而,即使困境重重,角色們仍努力尋找出路,有人選擇離開,有人選擇和解,這讓我看到了希望。
Dec 8, 2024
水深之處是一本很真摯的作品。當中的情節和情感很動人,讓我想起自己與情緒病鬥爭的日子,亦讓我想到家人和朋友對我的支持和鼓勵。
Nov 24, 2024
SJ
Sheila Jun
In view of election results All content s. In book is old stuff Not pertinent to the future Regret purchasing
Nov 24, 2024
SJ
Sheila Jun
Am very embarrassed to be gifting the Novel “
Sep 15, 2024
發呆
世界需要好故事 這是一本以一環又一環接連不斷的驚悚情節而引人入勝的小說。 幾乎每一章節都會出現意料之外的情節,以開啟下一個章節。 難怪這部以香港為背景,打著「香港製造」的噱頭的小說,被拍成電影,並入圍第64屆柏林影展。 如果你喜歡閱讀加入了科幻、驚悚、推理、情色等流行元素,又看得懂港式粵語的話,這本小說還是值得一看。 許多人不喜歡閱讀以自己生活的城市為背景的小說。 因為太熟悉,所以沒有衝擊力。 但如果是世界級都市,比如東京、紐約、巴黎、倫敦……香港,那就不一樣了。 但是本土作家撰寫大家都熟悉的城市故事,寫得好也就罷了,一旦不好,絕對會被罵死。 因此,這本書最初是在網絡上慢慢寫出來,然後才引起轟動,最終印刷並拍成電影。 小說的故事情節跳躍性很強: 最開始時香港成為空城,一輛深夜小巴上面的17個人在穿過隧道後,瞬間成為最後的「倖存者」。 接著出現面戴防毒面具的黑衣人。 再接著倖存者一一死去,屍體呈現紫色斑點。 然後就出現了時空錯位、神奇建築、陷入絕望、走投無路…… 最後大揭秘,原來所有的人都是死囚,被日本安排到2018年因核洩漏而成為死城的香港。 故事的確好看,然而連續性不強。 讀過之後,覺得內心還蠻激動。 再細想一想,感覺情節有點混亂。 但這本書裡的香港,的的確確就是港人熟悉的環境。 無論是便利店,還是街頭情景,以及交通、生活設施等等。 或許,本書的魅力,有很多是因為香港。
Sep 3, 2024
V
Viviene
最近終於有時間讀完《Glucose Revolution: The Life-Changing Power of Balancing Your Blood Sugar》這本書,收穫真是非常大! 作為一個日常行程非常緊湊的人,之前經常面對能量波動的問題,尤其是在下午時段,總是需要依靠咖啡來保持清醒。但這些短暫的提神效果常常伴隨著更嚴重的疲憊和煩躁。 書中的建議非常實用,比如建議先吃沙拉再吃主餐,還有避免空腹吃高糖食物。我開始實施這些方法後,發現能量水平變得更加穩定,下午的疲憊感也消失了。之前經常需要喝咖啡來應付疲勞的情況,現在幾乎不再發生了,而腹部的改善也非常明顯! 作為亞洲人,我知道自己面對糖尿病的風險比其他族群更高。 這本書不僅幫助我穩定血糖,還激勵我更加注重健康,並且能在繁忙的生活中輕鬆融入這些簡單而有效的策略。如果你跟我一樣忙碌,又擔心糖尿病風險,這本書真的是值得一讀!